周吳添:同樣是提高gdp,目前政府也推出四年5,000億元的計畫,希望藉由增加公共工程支出來達到gdp增長的效果,和這項計畫又有何不同? 周添城:政府的公共投資與民間投資創造的效果不一樣。首先公共投資通常從計畫到落實,中間還需經歷發包等過程,耗時甚長。 而且公共投資多是針對單項建築的發包,如橋樑等,多屬於單點的投資,產業也較單一。 但是民間投資的範圍就很廣,其中還包括產業鏈的連結,此外還有上下游的整合,等同是幾百個或幾千個中小企業的投資概念,具有連鎖效果。 且民間投資所牽涉的產業也相當多,和公共投資相比,等於是全國、全面性的投資,而非點與線,更可帶動整體投資氣氛。 此外,民間投資不像政府發包需經過多項流程,投資效率卅效能也遠比公共投資來得高。 周吳添:透過上述的企業投資與後續的企業貸款證券化標售,還可營造出何種效果? 周添城:首先,創造良好的投資氛圍絕對最重要的。 以目前歐美的情況來看,約需一到兩年後才可穩住;鄰近的中國大陸,或許今年內就可落底。反觀台灣,在出口短期內難有大幅回升的情況下,提振內需絕對是當前經濟復甦的要務。 這項計畫正好可提供企業長期資金,並且「危機入市」,可趁機進場撿便宜,創造未來的新商機。 而且民間企業的投資,可就其所屬產業的上下游、轉型升級等方面布局,由於環環相扣,也可讓企業進行長期投資。若成效令人滿意,未來也還可進行第二期或第三期的計畫,同時也可讓優良企業可獲得長期資金。 除了企業,銀行也可藉此消化手中過多的爛頭寸,活化金融體系;未來企業貸款證券化的標售,也為去化浮濫資金需求的法人,如:保險業者找到了資金的活路,同時有助於金融市場長期安定,成效可觀。 此外,站在政府的立場,其實只投入200億元的資金,卻可帶動3,000億元的投資需求,約等同gdp的2.31%。花費甚小,但回報甚大,而且還落實「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的三挺政策,提供完整的配套,不會淪於口號。對於各層面來說,都是多贏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