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摘要 |
日期 |
消息來源 |
觸控題材發燒 業績成長掛保證 |
2007/11/15 |
時緯 |
台灣觸控面板產業鼎盛時期有40家,2000年前後,更興起一波投資 熱潮。不出幾年光景,家數大幅縮減至一半,大陸純陸資廠商估計 有60家左右,韓國約12家。今年,觸控面板產業的投資風潮再起, 在iphone旋風帶動下,觸控式人機介面一躍成為市場熟知的名詞; 採觸控式輸入設計的產品,儼然是銷售的保證,搭上觸控題材的產 業,宛如坐上業績成長列車,前景光明。 去年全球觸控螢幕市場規模約24億美元,在智慧手機採用觸控螢幕 帶動下,今年成長至近30億美元,其他通訊與消費性電子產品也大 量採用,五年後(2012年)整體規模將再成長至44億美元。若以各國 產值在全球的比重來看,台灣居30%最大,其次為日本、大陸及 韓國,各占20%、18%及12%。 台灣觸控面板界多以電阻式產品為主,手機及pda等電子通訊產品 為主要應用。電阻式的技術門檻較低,但要掌握關鍵材料及維持高 良率,仍有一定難度。檯面上大廠大多經歷過減資、再增資的困頓 期,許多風光一時的業者早已在市場消失無蹤。 洋華、富晶通、創為、理義、萬達、介面、達諾、嵩達等名號響亮 ,已有1、20年歷史的志沛、良英則是業界老字號,另外還有益震 、熒茂、永富、突破、時緯等。少數業者跨入電容式領域,與多 數純粹生產電阻式產品的同業形成區隔。 小尺寸觸控面板廠以洋華、富晶通、介面及時緯為代表,奇菱及 熒茂大陸廠,也搶進需求量大的小尺寸市場;中尺寸廠商主要有 創為、理義、萬達及嵩達等。小尺寸模組廠勝華成功開發多點式 電容產品,應用在appleipod,業績展現吃蘋果的效益;既是面 板廠,也是模組廠的群創,也投入中大尺寸電容。 採用電容式觸控技術的appleiphone在市場刮起超級颶風後,市 場密切觀察其他智慧型手機廠是否跟進,未來趨勢與走向值得關注。 對電容式觸控面板廠商而言,這是一大利多,也讓電阻式觸控面 板躍躍欲試。如萬達就腳跨二條船,介面也默默投入電容式研發 。就手機應用而言,以文字收發為主的傳統機型,採用電阻式較 佳,若屬多媒體應用,需傳輸大量圖片或音樂,電容式為上選。 未來,觸控面板在gps、數位相框、事務機、家電、nb、低價p c,滲透率不斷上升。 上游原料、控制ic及設備業者中,ito玻璃廠以信安高新、冠華、 安可及正太為代表,ito薄膜廠有卓韋、達虹及聯享,控制ic廠則 有禾瑞亞、義發及亞全。設備方面,從蝕刻、濺鍍、印刷、切割 、測試及組裝等,均有國內廠商投入,逐漸建立完整的上下游供 應鏈。 【摘錄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