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立法促進院院長黃達業指出,ecfa將滿十年,面對可能的變局,對於台灣金融業的授信與營運、金融監理機關、兩岸貿易及大陸台商競爭力等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而政府如何來超前部署ecfa,同時有關rcep、cptpp入會變數造成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影響,均應及早因應。
當國際市場變差我們必須加強國際金融人才的培育,透過afma、frm、cfa等國際證照的認證,強化人才因應未來的變局。ecfa後續應該是不會走向終止,「我們只是未雨綢繆。」
劉大年:不會說停就停
【記者林子桓╱台北報導】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中心主任劉大年表示,ecfa是屬於自由貿易協定的一種,每個自由貿易協定的最後一章都會有終止條款,ecfa的16條是終止條款,因為程序關係也不會說停就停。
ecfa變局帶來的衝擊從整體經濟來說,像原開放539樣產品的恢復關稅問題,目前平均關稅是7.3%,這是以成本最低來說,以金融服務業來說會影響到台灣的銀行在中國大陸分支機構的設立與營運問題,取消ecfa後兩岸之間整體環境的互動並不會是正面的,政府必須要積極一點;至於rcep,認為希望不大,因為今年要正式簽署但還沒開始。
陳若暉:著力三大層面
【記者林子桓╱台北報導】中原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陳若暉指出,在ecfa情況之下的mou,可以做的包含:rcep、tpp等,內容都在談透明化、金融監理及反洗錢,因此金控在這些層面上需要更加著力。
另外,最近觀察到一些數據,確實有些台商透過obu資金已經開始轉移,基本上都轉到東南亞地區,他們看好這些地方未來的發展,在mega fta協定之下,可以享有關稅的好處以及投資獎勵。
李述德:預判三種狀況
【記者林子桓╱台北報導】東吳大學企管系講座教授李述德指出,由於wto涵蓋的內容非常複雜,因此許多國家慢慢走向雙邊的談判,雙邊到多邊到區域到全球,ecfa是台灣與中國有關貿易的事宜,目的是如何深耕台灣、連結亞太、布局全球,最終目的是希望透過ecfa、台商生意能愈做愈大,相關關稅、金融服務業、投保協議、貿易爭端都要有雙方面的協議。
ecfa後續發展,預判有三種狀況繼續、終止或修正;ecfa雙方對於金融服務業的市場準入,雙方可做協商,互利共生。
饒世湛:正視監理問題
【記者林子桓╱台北報導】台灣虎航董事饒世湛指出,ecfa對金融業的衝擊還是有限,ecfa基本上是一個框架協定,一個概括性的規定,台資金融機構熱切盼望的其實是服貿協定,因為台資銀行可以有更多的機會,例如服貿協定通過可以支持台灣保險業、台資銀行可以在大陸經營人民幣的服務等等,目前台資銀行在很多業務上受限制。
台資金融界也面臨一個的問題,即如何控制風險,主管機關是否能至大陸進行監理是個很大的問號,在短時間來說對金融業衝擊有限,而長遠來看對台商及台資銀行發展及主管機關監理問題,都必須開始進行正視。
林士貴:經濟共生共榮
【記者林子桓╱台北報導】政治大學金融系主任林士貴指出,ecfa衝擊會造成一些情況,在經濟要共生共榮之下,將會是競爭及合作的關係,共同來創造雙方的經濟發展,在此情況下必須要培養人才不要有斷層的情況發生,讓打算要去大陸發展的分行子行,也能慢慢在大陸深耕。
未來應是中美競爭情勢,台灣應輸入一些國際人才至中國與美國,來提升台灣的經濟發展,ecfa應持續發展下去,才能使台灣金融業發展得更好。<摘錄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