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科技電子產業,向來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經常是鎂光燈追 逐焦點。在鎂光燈之外,卻有一群無名英雄,在自己領域裡,默 默成為「中國第一」,並向「世界第一」努力邁步,我們稱之為 「鎂光燈外的小巨人」,本報今起將以系列報導與讀者分享小巨 人的成就。 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當年世界上只有美國、蘇聯有能力發射載 人火箭上太空時,若是美、蘇的太空船相遇,可能不需要翻譯, 因為兩國的關鍵技術全拜德國科學家所賜,雙方可以直接用德文 溝通。 這則笑話調侃美、蘇在冷戰期間製造出的「太空競賽」,但類似 的劇情卻也真實發生在,當「台製空調」與「大陸空調」在海外 短兵相接時,雙方的「心臟」-冷煤壓縮機,可能都是「漢鐘製造 」。 漢鐘精機是台灣的公開發行公司,資本額5.3億元,它的明星產 品-螺旋式壓縮機,目前在台灣、韓國及大陸市場上排名第一, 全球市占率排名第四位,僅次於德國bitzer、日本日立及同屬第 三名的美國約克、開立、日本大金等廠商。 在漢鐘的「忠實客戶」名單中,不乏兩岸知名大廠,像是國祥製 冷、青島海爾、珠海格力、廣東美的、清華同方等,另外像是台 北小巨蛋、北京首都機場、廣州地鐵及剛剛發射神州六號的中國 航天集團,也都吹得到「漢鐘風」。 忠實客戶兩岸皆有 漢鐘精機董事長廖哲男表示,壓縮機猶如汽車引擎,廣泛用於工 業、商業或是家用空調製品。當年台灣有不少的國產家電品牌, 像是聲寶、東元及國祥等,雖然內外銷表現很不錯,但最重要的 那顆「心臟」,卻經常得仰賴進口。 廖哲男形容,一台冷氣機的造價,約有40%至50%的成本,花在買 壓縮機,「外商掌控關鍵零組件,就好像是把台灣當成經濟殖民 地,外商予取予求,台灣廠商也莫可奈何。」 他還說,早年有意願往上游走的台灣廠商很少,十多年前的一場 技術革命,讓漢鐘有機會往上爬。當年傳統的「往復式壓縮機」 逐步由「螺旋式壓縮機」取代,我們看見了這個趨勢,決心放手 一搏! 比起不少「兩岸布局」型的台商,經常出現台灣廠一年比一年萎 縮,大陸事業卻蓬勃發展的「反差」現象,漢鐘這幾年卻因為桃 園用地接近飽和,正在台中尋覓適合的第二投資地、準備擴大生 產規模。 目前,漢鐘桃園廠及上海廠的年產量各是1萬台,桃園廠專攻外銷 ,上海廠主打大陸市場。 在營收表現上,上海廠去年創下新台幣11億元的營收,桃園廠也 有9億元的佳績。 漢鐘精機上海廠董事總經理余昱暄表示,漢鐘1996年開始籌備大 陸事業,幾乎是和其他外國大廠同時間進駐大陸。不過短短幾年 內,漢鐘就拿下了30%至40%的大陸市場占有率,關鍵在品質、 價格和售後服務。 服務第一品質取勝 他說,國外大廠經常陷入「名牌迷思」中,也未能提供「因地制 宜」的關懷。像是大陸電力不足、電壓也低,若是完全按照外國 規格設計產品,馬達很容易就燒壞了。很多外商經常讓客戶一等 好幾個月,才能拿到要替換的關鍵零組件,「這也讓客戶感覺不 夠貼心。」 【摘錄聯合理財網 |